|
|
|
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这句话用在范仲淹身上再合适也不过了。这位有宋一代名臣,书法外柔内刚,一派凛然之气,如其风神、如其情怀、如其为人。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之后。范氏原藉陕西州,后迁江苏吴县定居。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家境清寒,但志操高洁,力学不缀。据说他学习“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冰沃面;食不给,至于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天道酬勤,苦学成才,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举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辗转为官,至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任职期间,他提出了一整套以防守为主的抵御了西夏的袭扰,博得了宋仁宋“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的赞赏。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迁参知政事,施行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血、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改革措施,后终因受诽谤而罢执政。事虽未成,范仲淹庆历新政实开王安石熙宁新法之先河。六十四岁病逝,赠兵部尚书,谥文正,因此人多称他为文正公。范仲淹死后,宋仁宗亲自为他书写了一块“褒贤之碑”,以示恩宠。
范仲淹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尽管作品不多,但凡读过他传颂千古之名作《岳阳楼记》的人,无不被巴陵胜状洞庭景色所陶醉,无不被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卓越政治家的崇高抱负和宽广胸怀所折服。他的诗词尤其是词在宋代文学史有一定的地位,意境宽广,风格沉雄,一扫唐末五代词的萎靡之气。
范仲淹不仅以政声文名著称,他的书法也被世人所重。范仲淹无意当一位书法家,但他的墨迹如他的《岳阳楼记》,字字珠玑,行行珍宝,广为后人所喜爱。这不仅是因为他人品清正,后人以人取书,而是他的书法确实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称范仲淹的书法“落笔痛快沉着,极近晋、宋(南朝刘宋)人书。苏才翁(舜元,宋代书法家)书与《乐毅论》同法。盖文正钩指回腕,皆优入古人法度。”又云“范文正公书《伯夷颂》极得前人笔意,盖正书易俗,而小楷难于清劲有精神”。①朱长文在《继书断》里也说,仲淹“晚年学《乐毅论》,是东晋“书圣”王羲之书写的小楷法书,被唐代大书家褚遂良评为“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前人评书,对书法家能继承“晋、宋人书”、“优入古入法度”,特别是脱胎二王、备极古韵,是最佳的褒美之词。黄庭坚等人说范仲淹书法源自《乐毅论》,无论是对他书艺的首肯。
当然,范仲淹的书法决不是《乐毅论》的简单再现,他书法中的外和内刚之态,蕴涵的凛然之气,以及技法中的钩指回腕法,无不说明范氏书法中既有对传统的吮吸,也包含了新的艺术体验(尽管有的可能是无意的)。这在他传世的两件名迹即《与师鲁舍人书》、《道服赞》可以窥见一二。
《与师鲁舍人书》是范仲淹写给她朋友,也是声震文坛的名士师鲁的行书信件墨迹。范氏与师鲁非泛泛之交,有文字缘。相传范仲淹的文字时经师鲁的审定:“范文正尝为人作墓铭,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见之。明日以
示师鲁,师鲁曰:希文(范仲淹的字)名垂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部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脱俗,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抚几曰:刺以示子,不然吾几失之”。①既然两人关系非一般,写信也就不必拘束紧张,可以一任指腕之自运了。这点清人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