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被誉为南朝第一碑、大字之粗的《瘗鹤铭》刻石,今天嵌立在焦山宝墨轩的碑廊里。
焦山,在镇江东北的长江中,四面环山,因其树木葱茏,满山苍翠,远望 犹如碧玉浮在水中,故又名浮玉山。山中存有历代石刻约二百余方,其中有唐
初仪风二年(公元677年)的《魏法师碑》、唐贞观书金刚经偈、宋熙宁元年刘 龟年等访堕江瘗鹤铭、宋元六年米芾观山樵书题记、宋绍圣二年蓄狸说残碑、
宋隆兴二年陆游书踏雪观瘗鹤铭题记、宋淳熙十一年吴琚书访瘗鹤铭诗、明杨 继盛游焦山碑及九龙云水纹乾隆巨碑和《澄清堂法帖》等名迹,其中时代最早
,最负盛名的要数《瘗鹤铭》了。
《瘗鹤铭》原本刻在焦山西麓的崖壁上,后因山石崩塌,坠入江中的岩石 暴露在江滩上,有人发现岩上有石刻文字,辩认为《瘗鹤铭》刻石,引起了当
时书法家的广泛重视,并有人开始摹拓流传。此际拓本,称为“水拓本”,传 世甚罕,亦极珍贵。当年要椎拓《瘗鹤铭》极为困难,必须在冬季枯水时,岩
石露出在沙滩上,方能卧倒在石隙中,仰面向上椎拓,拓字多少和拓字形,互 有异同。困难拓困难,有人甚至凿石取字而去。据《去麓漫钞》记载,(赵彦
卫)在“绍兴中访旧本(《瘗鹤铭》),有使者过,命工凿取之,石顽重不可 取,只得十数字;又以重不能携,但携一两字去,弃其余。”可见石刻在江中
时,即被凿、被弃、被携走、散失了不少。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陈鹏年将石从水中取出,运到焦山山麓,
嵌于定慧寺大殿东侧壁间。现在《瘗鹤铭》右侧还有陈鹏年记当时运石经过的 石刻嵌壁。石出水后,困推拓过多,字迹细瘦模糊。乾隆六十年(1795年)寺
僮惜阉遣工匠剜凿,自此笔意精采仅能仿佛而已。其后一再重剜,就更加失真 了。
现在《瘗鹤铭》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有亭护盖其上,游人可于亭 中倚栏观赏,亭外有修竹森森,花木扶疏,环境极为幽雅。
《瘗鹤铭》先遭天灾,后遇人祸,很早就石残字漶,但他的书法代表一个 时代的艺术风貌与成就,并不因残漶而失去魅力。我们从残石中还可以依稀辨
赏出它一派仙风道骨的神采。此铭纯用圆笔藏锋的篆隶笔法来写楷书,运笔沉 潜从容,遒劲中又有行书的流美逸宕。点画瘦中含肥,圆中寓方。结体宽博舒
展,自然奇伟。通篇看去,宛如鸿雁翩飞,白鹤起舞,格韵极为高古,难怪前 贤要称他为南朝第一石刻了。
宋代以来的书学家对《瘗鹤铭》也有佳评。苏东坡曾说过:“大字难于结 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黄庭坚引申说:“结密而无间,《瘗鹤铭
》近之;宽绰而有余,《兰亭》近之。”并称:“大字无过《瘗鹤铭》”,《 瘗鹤铭》大字之祖也。”黄庭坚的书法先学同代书家周越的字,但总觉得清瘦
,没有多大气魄,后来得到《瘗鹤铭》,就专门学它,吸收了它结体上由中宫 向外扩展的幅射状,即内紧外松的特点,加以消息变革,形成了“黄体”。其
笔下纵横奇崛,雄肆开张,是历代学习《瘗鹤铭》的书家中最成功的一位。南 宋曹士冕在《法帖谱系》中说:“焦山《瘗鹤铭》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
明代顾元庆在《瘗鹤铭考》序中说:“《瘗鹤铭》见称于世,不在《兰亭》之 下。”王世贞又作跋文云:“余不识书,窃以为此铭古拙奇峭,雄伟飞逸,固
书家之雄。”翁方纲也在《瘗鹤铭考》中说:“六朝诸家之神气,《瘗鹤铭》 愁举而淹贯之。”
《瘗鹤铭》的书法既然如此美妙,那么它的书写者是谁呢?这是《瘗鹤铭 》讨论中涉及最多的问题,宋朝时就众说纷纭了。如欧阳修怀疑是唐代顾况所
书,黄思伯称梁朝陶弘景所书,黄庭坚则认为出自书圣王羲之的手笔,还有其 他各种各样的猜测。较为普遍的看法是认为《瘗鹤铭》是南朝萧梁的陶弘景所
书。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又名宏景,丹阳秣陵人。他出生于南朝士族世 家,远祖陶谦在汉末为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其祖父、父亲皆有书名
,史称:“其祖父陶隆善于行书,其父陶贞宝因袭祖艺,善稿隶书,书体以羊 欣、萧思话为法”。在家风影响下,陶弘景四五岁就开始学书,常以荻为笔,
在灰中作书,“六岁便解书,能属文,”未满二十岁,就“读书万余卷”。① 齐高帝萧道成很赏识他,让他担任诸王的候读,并任奉朝请郎。他早年在书法
和学识上的脱疑而出,为后来名振书坛、卓然成家奠定了基础。
陶弘景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又文收博采,吸收他人的长处。关于陶宏景的 书学渊源,以前研究得不多,说得比较模糊,后经镇江书法家王同顺遍阅史乘
方志,观察出土碑铭,才勾勒出陶弘景书法渊源的概况。
陶弘景学习过二王的书法,胡小石先生在《书艺略论》中说:“梁代重二 王书,武帝与陶弘景皆学王书。”从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中讨论书家钟
繇、王羲之等书法之优劣得失来看,陶弘景还对王字下过一番“去粗取精”的 功夫。 据唐贾蒿《华阳隐居内传》记载,陶弘景也十分喜爱郗
的书法。郗 是 东晋时与王羲之齐名的书家,据说王羲之早年写的字还不如他,陶弘景取法于 郗 的书法是很自然的。
另外,陶弘景晚年隐居茅山后还取法道教上清派的书法。齐永明十年(公 元492年),陶弘景上表朝廷辞禄,上山隐居,以华阳隐居自号。从此,他视功
名利禄如浮云,修道抄经,习字论书。“其在华阳,得杨、许三真君真迹最多 而学之”②,此中所提的“三真君”杨羲、许谧、许迈,既是道教上清派的创
立者,也是晋朝卓有成就的书法家。陶弘景收藏他们的许多真迹,“历经摹写 ”,①心摹手追,颇有收益。
陶弘景晚年虽在山中隐居,但因“名望显赫,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 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身处这样的地位,他却独善其身,遁迹明志,醉心于笔墨,依恋于书艺,终于卓然成家。所以,陶弘景“不类常式,别
作一家”,是他终身积学,博学广览,转益多师的结果。
陶弘景一生创作了许多有影响的书法作品。宋代《宣和书谱》第八卷著录了他的生平事迹、书家评语及所存帖目,当时御府藏有他的行书六种:《杨琼
瑶密辞》、《茅山仙迹》,可惜均已亡佚。但从古代书家对他的评价看,其书 法造诣是极深的。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说他的字“骨体峭快”。李嗣真
《书后品》称:“隐居(指陶弘景)颖脱,得书之筋髓,如丽景霜空,鹰 初 击。”张怀《书断》也称“弘景书师钟王,采其气骨,时称与萧子云、阮研
等各得右军一体。其真书劲利,欧(欧阳询)虞(虞世南)往往不如。”窦暨 《述书赋》论其书说:“通明高爽,紧密自然;捭阖宋文(宋文帝),峻削阮
研(南朝梁一书家)。载窥遗轨,不让真仙。犹龙髯鹤颈,奋举云天。”《宣 和书谱》称陶弘景“神采耸秀,有仙风道骨。读书万余卷,善琴棋,工草隶,
而行书尤妙,大率以钟王为法,骼力不足而逸气有余”。
现存陶弘景的书迹有梁天监井栏题字。这是清乾隆五十四年访得的天临十五年井栏和1981年在茅山发现的天监十六年井栏。所谓井栏,就是井上的石圈
。清人发现的石栏上,楷书七行,共三十三字。杨震方先生认为:“书法沈毅 中含逸致之状,极似《瘗鹤铭》。”1981年发现的陶弘景井栏题字,书风也很
雄伟飞逸,与天监十五年井栏相似。其铭文云:“此是晋世真人计长史旧井, 天监十四年更开治,十六年安阑(栏)。”细视铭文,其章法大小错落,长短
参差,得自然之恣姿。其中有的字一个字占取两个字的位置,显得开张挺拔。 这种不为界格所囿的布白,极尽变化之妙,令人味之不尽。其结字体势开张,
中心紧密,笔画舒展,疏密有致。其内紧外疏的结字方法,可以说是陶弘景创 新之所在,也是陶书的一大特色。最撼人心魄的是陶书中透出的仙风道骨,这
绝不是从哪一位书家那里学来的,而是陶弘景为人、修养、思想的结晶。总之 ,陶弘景高度融化了汉晋、南朝用笔浑厚、结体劲密、笔姿舒长的风格特点,
以其勤勉的学习、渊博的学识、非凡的气度、超脱的心态,博采众长,融汇贯 通而自成一家。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