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首 页>>艺术欣赏>>历代名家>>文征明
   


 
 

“清爽精绝”的文征明
 
明代中叶,吴地出现了一个以复古为旗号,以抒发心灵为特色的吴门书派 ,它的出现被认为是明代书法中兴的标志,而其领袖人物就是文征明。
文征明(公元1470-1559年),原名壁,字征明,号衡山居士。四十二岁起 以征明为名,更字征仲。因他祖籍湖南衡山,人称文衡山;又他曾任翰林院待 诏,京称文待诏。
文征明出身在一个地方官僚家庭,自小并不聪明,字也写得不好,但学习 却很刻苦。在学堂里,学生们常在郡学中或饮酒闲聊、啸歌相乐,或品茗对奕 、消磨时光。惟独文征明不与众人凑趣,独自在一旁读书写字。 刚到郡学时,学生们对新来的文征明有点瞧不起。文征明平时沉默寡言, 好象有点笨拙,没有读书人那种潇洒才气,而且还公然顶掸学官,真是又蠢又 硬。但几年以后,同学们不得不对这位外拙内秀的同学刮日相待。象娱乐场一 样的郡学,丝毫没有影响文征明,他独自磨墨提笔,临写《千字文》,每天足 足完成十大本才罢。有时他给人写信,稍有疏忽写错一点,他一定要重写,反 复好几次也不嫌麻烦。他的书信简札往往都用蝇头小楷来写,笔画细若毫发, 结体工稳停匀,有的同学劝他说:“一般书信,草草了事,足可应酬,何必如 此刻苦”。文征明回答说:“我是以练书法自娱,并不是为他的。”果然功夫 不负有心人,几年后,文征明的书法就远近闻名。有一次,大书法家李东阳看 到他的隶书,感叹道:“我的篆书,你的隶书,都绝了”。李东阳素以篆书自 负,可见他对文征明的评价。 古人读书,多数是为了中举踏上仕途。文征明在这方面不太顺利。明清时 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亦即习惯上所谓 的“秀才”。文征明曾是一名秀才。按规定,秀才参加“岁考”,也就是参加 本省学政巡回各地举行的考试及格以后,方能到省城参加“乡试”。乡试中了 ,就是“举人”。中了“举”,就有资格去京城参加“会试”,以博取“进士 ”的功名。文征明在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 ,一直未能考取,却徒增了不少烦闷,白了少年头。文征明五十四岁那年,受 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 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 的嫉妒和排挤,有的人还公开说:“我们翰林院门又不是画院,怎么会容留画 匠在这儿呢?”文征明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 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才获批准,五十七年那年冬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 居焉,晚年以戏墨弄翰自遣,过着自在的艺术家生活。 文征明被称为“古今第一流人物”,不惟多才多艺,书画精绝,还因为他 品格高尚,出污泥而不染。这里举几个例子: 文征明的父亲文林原在温州做官,为官清廉,故文家比较清贫。文征明三 十岁时,文林在温州任上得了重病。文征明获讯后赶赴温州,但文林已经去世 三天了。当地官吏见文家清贫,按照当地官场习惯,凑集了千金为赙,他坚辞 不受。他们还想把这笔重礼送到苏州,也被他去信辞却了。 文征明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留下什么资产,他早年的生活比较清苦。宁王 朱宸濠为了篡夺皇位,广揽人才,备了厚礼来聘请他,他非但不去,还把朱宸 濠的礼金原封送回,聘书连看都没看一眼。右佥都御史俞谏得知他很有才学, 家境不够宽袷,很想借故接挤他。俞谏问他:“你早晚有什么困难吗?”文征 明说:“我早晚都有粥吃”。俞谏又指着他的衣服问:“怎么破成这个样子? ”答曰:“这是暂时淋了雨的缘故。”俞谏深知他不肯随便受惠,一直难以启 口。
文征明晚年声望很高,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传说他“海宇钦慕,缣 素山积”。文征明有“平生三不肯应”,即决不卖字画给藩王贵族。宦官与外 国人。有个商人想以十金高价请文征明作字画,文征明当面斥责说:“我不是 工匠,你不要拿金银来沾污我!”坚辞不写。有些达官贵人路过苏州,都要去 看望他,他却不肯接受礼物,更不回拜,只是当面说明“恕不答谢”就算了。 这成了他的惯例,连严嵩这样的权贵,文征明也不破例。据说严嵩曾对顾说: “别人,他不回拜就罢了,我路过苏州特去拜他,他也不来回拜!”顾 回答 说:“如果不回拜别人,却回拜你,就不算是文衡山了。”这些人无论给多么 高昂的代价和酬金都不行,而一般老百姓很容易得到他的书画。对于穷书生, 他甘愿奉送,不收分文。 文征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除了他对书法的追求及其非凡的气质外,还同 家庭熏陶、老师教导、明友切磋分不开。他学字是从苏(轼)字入手的,他父 亲的字,现在可以看到的有文林赠给他亲家吴愈赴官叙州的一篇《序》,就是 苏州。后来文征明从吴宽学文学,从李应祯学书,从沈周学绘画。吴宽曾官侍 读学士,后进礼部尚书,“书法苏学士(轼)”,①得苏字之神采;沈周是明 代画坛巨匠,兼擅书法,得黄庭坚遒劲奇崛之势。文征明笔下不时流露出苏、 黄风采,应受他们的影响。李应祯书宗欧阳询,平正婉和,清润端方,虽非书 法大师,却是一位书法教育家。他是祝枝山的岳父,又是文征明人物的启蒙老 师。文征明在《甫田集》中记述了他对文氏的教诲:“家君寺丞在太仆时,公 为少卿。征明以同寮子弟,得朝夕给事左右,所承绪论为多。一日书《魏府君 碑》,顾谓征明曰:‘吾学书四十年,今始有得,然老无益矣,子其及目力壮 时为之’。因极论书之要诀,累数百言,凡驼指凝思、吮豪濡墨与字之起落转 换、大小向背、长短疏密、高下疾徐,莫不有法。盖公虽潜心古法,而所自得 为多,当为国朝第一。其尤妙能三指尖搦管,虚腕疾书,今人莫能及也。”他 除了把学书心得悉数传授给文征明外,还鼓励他突破传统,自创新格。
在文征 明22岁时,李应祯看了他的苏体字,对文征明说:“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就 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这些话影响了文征明一身,无怪文氏对他这 位不太出名的老师顶礼膜拜了。此外,苏州此时已是江南的文化中心,除了被 后世称为“吴门四大家”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等画家外,还有一大批 有成就的书画家生活在苏州,如祝允明、王宠、蔡羽、徐祯卿、吴奕、张灵等 ,文征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四人被称为“吴中四才子”,文征明、祝允 明、王宠又被称为“吴中(书法)三家”。这些人常在一起聚吟,写字作画, 互相观切磋,结伴游山玩水,开阔胸怀,他们对文征明的艺术成就,也有不同 程度的帮助和影响。
文征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王世贞在《艺苑 言》上评论说:“ 待诏(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 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 小法,可宝也。”但文征明很少作草书。从总体看,他的书法写得最精彩的, 还是小楷和行书。“小楷师二王”,“行书仿苏、黄、米及《圣教》、晚岁取 《圣教》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家。” 文征明的成就以小楷最突出。“小楷最不易工”,①“工书者不精小楷, 不能称书家”,②不管这样评论是否准确全面,但可看出古代书法评论家对小 楷 的重视,也说明书法的确颇为难写。文征明的小楷脱胎于钟繇、王羲之, 笔势轻灵飞动,如金声玉润;点画精整劲健,似铁勾银划;结构疏密匀称,“ 如八面观音,色相俱足”;体势清丽古雅,婀娜多姿,娟秀可爱,颇有魏晋人 楷书虚和舒徐的气息。《文嘉行略》里说文征明“小楷虽自《黄庭》、《乐毅 》中来,而温纯精绝,虞、褚而下,弗论也”。朱和羹更直称“明楷以文衡山 第一”。文征明小楷功力之深,以至八十多岁高齿时仍能伏案挥毫作小楷《后 赤壁赋》,用笔精妙处,与二十多年前写的《前赤壁赋》无差,似为同时写成 ,先后相映成辉,足见文征明年老而笔力未衰。据说,他年近九十岁时,还为 人书;写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他在艺术上活到老学到老 ,永无止境的进取精神,至今为书家们称道。在中国书法史上,自魏晋以来以 小楷名家者不多,文征明当为翘楚。 文征明的行书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多。其行草师承 上出于王羲之、智永等王氏一门风范,并从宋元诸家(尤其是苏轼、米芾、黄 庭坚、赵孟 、康里 等)撷取精华,自成一格。除大量的诗札外,代表作 品有《滕王阁序》、《离骚》、《赤壁赋》、《渔父辞》、《北山移文》等。 试看他的《滕王阁赋》,行草羼杂,浑然成篇。用笔清爽劲利,圆熟流畅,提 按顿挫明晰,使转灵活利落,淋漓痛快而富有韵律感,颇有《圣教序》意味。 有些字的用笔和结体又有宋元人的影子,如撇、捺划及“门”、“页”等偏旁 部首均袭赵孟 而出。点画掩映间一派潇洒秀逸的风姿,又不失古澹闲雅的韵 味,称之为韵法两胜,当不为过。只是有些笔锋凌味,称之为韵法两胜,当不 为过。只是有些笔锋凌厉过甚,略有薄瘠之嫌,但仅为小疵,瑕难掩瑜。 文征明的行草大都书于尺牍文稿之上,字体属中、小字。偶作大字,多师 法宋代黄庭坚,深得其昂藏郁拔之姿韵。在书法创作中,有一个从来未被重视 却被董文注意到了的规律,这就是由笔法和结体等形成的风格特点,决定了有 的书家(或碑帖)的字宜书大字,有的由适写中、小字。以楷书而言,颜体适 合写大字,欧体,赵体适合写中、小字。以行书论,包括欧阳询、蔡襄、赵孟 等在内的二王一路风格的字不宜写大字,如此等等。古今不少书家由于不谙 此理,硬要以二王风格去作擘窠大字,或以颜真卿的丰伟之体去书蝇头小楷, 这种悖谬于艺术规律的创作,即使是功力深厚的书家,也只能导致失败。文征 明恰恰独具慧眼,悟得且掌握了这个规律。纵观他的全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 ,有些抒发性情发现个性的,他从正宗的二王风范中化出的自家面目书家,字 体趋于中、小类;而书写气度恢宏的大字时,则专出之以风格鲜明的山谷之体 ,“如凤舞琼花,泉鸣竹涧”。文征明的字能大能小,大小俱佳。他有掌握多 种风格字体并扬长避短的本领,此为他较之其他前后辈书家的高明之处。 文征明是诗、书、画俱佳的艺术大师,他与沈周、唐寅、祝允明等人形成 的“吴门画派”、“吴门书派”在绘画上是对画院派的冲击,在书法上则是对 台阁体的冲击。作为“吴门书派”中坚人物的文征明与祝枝山的书法艺术,主 张直追钟繇二王,抒发心灵胸臆,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从当时或后人的评价 看,文征明要比祝枝山稍高些。祝枝山愤世嫉俗、放浪形骸,在艺术上敢于直 抒胸臆,故他的书法比较激然而奔放。文征明虽然正直而有胆魄,但他处世很 注意进退,在翰林院不久就激流通退,安于闲适。他讲求艺术的自娱,艺术中 自得其乐,故他的书法较少火气,有韵味,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 的儒雅之气。祝枝山做官仅应天通判,文征明虽然官入翰林,但时间不久,故 他们的地位都不高,很少受到当时宫廷雅化艺术的死守格律、固守法度的限制 。他们都认为艺术和人性、情感直接关联。祝枝山曾说:“情之喜怒哀乐,各 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 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文征明也直截了当 地说:“人品不高”则“用墨无法”。鉴于这种见地,同样是在赵孟 复古的 基础上,走向大众化、通俗化,为帖学中兴作出了贡献。生活在明中叶的文征 明和祝枝山,由于传统帖学由晋唐而历经宋元已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他们可 以广泛地吸取前人的有益经验,博采众长,无论晋唐还是宋元,他们几乎全部 涉猎。但又同时都以晋人为主,兼取宋元简明、尚意的特点,把书法推向了一 个新的高峰。 不过也有人对文征明的用笔提出批评,清人邹炳泰说:“衡山格法精遒, 无一度失度,而多见侧锋。”其实在文征明书法里,正锋、侧锋是参差互见的 。
王世贞说:“正锋偏锋之说,古本无之。近来专欲攻祝京兆(允明),故借 此为谈耳。苏(轼)、黄(庭坚)全是偏锋,旭(张旭)、素(怀素)时有一 二笔,即右军(王羲之)行草中亦不能尽废。盖正以立骨,偏以取态,自不已 容也。文待诏(征明)小楷时时出偏锋,固不特京兆(祝允明),何损法书? 解大绅、丰人翁、马应图纵尽出正锋,宁救恶札?不识丁字人,妄谈乃尔,可 恨可笑。”正锋立法取韵,侧锋挥洒取势,是文体的一个特点。 文征明的家庭,象东晋的王羲之、元代的赵孟 、明初的宋克的家庭一样 ,是我国古代书法史上少有的几外著名“书法世家”。他的儿子文彭、文嘉, 侄儿文伯仁、孙文元善,以及后辈文从简、文 (女)、文震亨等,都能书善 画,闻名于世。他的学生也人才辈出:周天球“晚能自得蹊径,一时丰碑巨碣 ,无不出其手;”陈道复:“从太史衡山文公游,涵泳磨琢,器业日进。凡经 学古文,词章书法,篆籀画诗,咸臻其妙,称入室弟子。”陆师道“师事待诏 (文征明),刻意为文章及书画,皆入能品,”一时文氏书风,风行于世。 明代中叶,吴地出现了一个以复古为旗号,以抒发心灵为特色的吴门书派 ,它的出现被认为是明代书法中兴的标志,而其领袖人物就是文征明。
文征明(公元1470-1559年),原名壁,字征明,号衡山居士。四十二岁起 以征明为名,更字征仲。因他祖籍湖南衡山,人称文衡山;又他曾任翰林院待 诏,京称文待诏。
文征明出身在一个地方官僚家庭,自小并不聪明,字也写得不好,但学习 却很刻苦。在学堂里,学生们常在郡学中或饮酒闲聊、啸歌相乐,或品茗对奕 、消磨时光。惟独文征明不与众人凑趣,独自在一旁读书写字。 刚到郡学时,学生们对新来的文征明有点瞧不起。文征明平时沉默寡言, 好象有点笨拙,没有读书人那种潇洒才气,而且还公然顶掸学官,真是又蠢又 硬。但几年以后,同学们不得不对这位外拙内秀的同学刮日相待。象娱乐场一 样的郡学,丝毫没有影响文征明,他独自磨墨提笔,临写《千字文》,每天足 足完成十大本才罢。有时他给人写信,稍有疏忽写错一点,他一定要重写,反 复好几次也不嫌麻烦。他的书信简札往往都用蝇头小楷来写,笔画细若毫发, 结体工稳停匀,有的同学劝他说:“一般书信,草草了事,足可应酬,何必如 此刻苦”。文征明回答说:“我是以练书法自娱,并不是为他的。”果然功夫 不负有心人,几年后,文征明的书法就远近闻名。有一次,大书法家李东阳看 到他的隶书,感叹道:“我的篆书,你的隶书,都绝了”。李东阳素以篆书自负,可见他对文征明的评价。 古人读书,多数是为了中举踏上仕途。文征明在这方面不太顺利。明清时 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亦即习惯上所谓 的“秀才”。文征明曾是一名秀才。按规定,秀才参加“岁考”,也就是参加 本省学政巡回各地举行的考试及格以后,方能到省城参加“乡试”。乡试中了,就是“举人”。中了“举”,就有资格去京城参加“会试”,以博取“进士 ”的功名。文征明在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 ,一直未能考取,却徒增了不少烦闷,白了少年头。
文征明五十四岁那年,受 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 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 的嫉妒和排挤,有的人还公开说:“我们翰林院门又不是画院,怎么会容留画 匠在这儿呢?”文征明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 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才获批准,五十七年那年冬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 居焉,晚年以戏墨弄翰自遣,过着自在的艺术家生活。 文征明被称为“古今第一流人物”,不惟多才多艺,书画精绝,还因为他 品格高尚,出污泥而不染。这里举几个例子: 文征明的父亲文林原在温州做官,为官清廉,故文家比较清贫。文征明三 十岁时,文林在温州任上得了重病。文征明获讯后赶赴温州,但文林已经去世 三天了。当地官吏见文家清贫,按照当地官场习惯,凑集了千金为赙,他坚辞 不受。他们还想把这笔重礼送到苏州,也被他去信辞却了。 文征明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留下什么资产,他早年的生活比较清苦。宁王朱宸濠为了篡夺皇位,广揽人才,备了厚礼来聘请他,他非但不去,还把朱宸 濠的礼金原封送回,聘书连看都没看一眼。右佥都御史俞谏得知他很有才学, 家境不够宽袷,很想借故接挤他。俞谏问他:“你早晚有什么困难吗?”文征 明说:“我早晚都有粥吃”。俞谏又指着他的衣服问:“怎么破成这个样子? ”答曰:“这是暂时淋了雨的缘故。”俞谏深知他不肯随便受惠,一直难以启 口。
文征明晚年声望很高,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传说他“海宇钦慕,缣 素山积”。文征明有“平生三不肯应”,即决不卖字画给藩王贵族。宦官与外 国人。有个商人想以十金高价请文征明作字画,文征明当面斥责说:“我不是 工匠,你不要拿金银来沾污我!”坚辞不写。有些达官贵人路过苏州,都要去 看望他,他却不肯接受礼物,更不回拜,只是当面说明“恕不答谢”就算了。 这成了他的惯例,连严嵩这样的权贵,文征明也不破例。据说严嵩曾对顾说: “别人,他不回拜就罢了,我路过苏州特去拜他,他也不来回拜!”顾 回答 说:“如果不回拜别人,却回拜你,就不算是文衡山了。”这些人无论给多么 高昂的代价和酬金都不行,而一般老百姓很容易得到他的书画。对于穷书生, 他甘愿奉送,不收分文。
文征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除了他对书法的追求及其非凡的气质外,还同 家庭熏陶、老师教导、明友切磋分不开。他学字是从苏(轼)字入手的,他父 亲的字,现在可以看到的有文林赠给他亲家吴愈赴官叙州的一篇《序》,就是 苏州。后来文征明从吴宽学文学,从李应祯学书,从沈周学绘画。吴宽曾官侍 读学士,后进礼部尚书,“书法苏学士(轼)”,①得苏字之神采;沈周是明 代画坛巨匠,兼擅书法,得黄庭坚遒劲奇崛之势。文征明笔下不时流露出苏、 黄风采,应受他们的影响。李应祯书宗欧阳询,平正婉和,清润端方,虽非书 法大师,却是一位书法教育家。他是祝枝山的岳父,又是文征明人物的启蒙老 师。文征明在《甫田集》中记述了他对文氏的教诲:“家君寺丞在太仆时,公 为少卿。征明以同寮子弟,得朝夕给事左右,所承绪论为多。一日书《魏府君 碑》,顾谓征明曰:‘吾学书四十年,今始有得,然老无益矣,子其及目力壮 时为之’。因极论书之要诀,累数百言,凡驼指凝思、吮豪濡墨与字之起落转 换、大小向背、长短疏密、高下疾徐,莫不有法。盖公虽潜心古法,而所自得 为多,当为国朝第一。其尤妙能三指尖搦管,虚腕疾书,今人莫能及也。”他 除了把学书心得悉数传授给文征明外,还鼓励他突破传统,自创新格。
在文征 明22岁时,李应祯看了他的苏体字,对文征明说:“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就 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这些话影响了文征明一身,无怪文氏对他这 位不太出名的老师顶礼膜拜了。此外,苏州此时已是江南的文化中心,除了被 后世称为“吴门四大家”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等画家外,还有一大批 有成就的书画家生活在苏州,如祝允明、王宠、蔡羽、徐祯卿、吴奕、张灵等 ,文征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四人被称为“吴中四才子”,文征明、祝允 明、王宠又被称为“吴中(书法)三家”。这些人常在一起聚吟,写字作画, 互相观切磋,结伴游山玩水,开阔胸怀,他们对文征明的艺术成就,也有不同 程度的帮助和影响。
文征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王世贞在《艺苑 言》上评论说:“ 待诏(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 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 小法,可宝也。”但文征明很少作草书。从总体看,他的书法写得最精彩的, 还是小楷和行书。“小楷师二王”,“行书仿苏、黄、米及《圣教》、晚岁取 《圣教》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家。” 文征明的成就以小楷最突出。“小楷最不易工”,①“工书者不精小楷, 不能称书家”,②不管这样评论是否准确全面,但可看出古代书法评论家对小 楷 的重视,也说明书法的确颇为难写。文征明的小楷脱胎于钟繇、王羲之, 笔势轻灵飞动,如金声玉润;点画精整劲健,似铁勾银划;结构疏密匀称,“ 如八面观音,色相俱足”;体势清丽古雅,婀娜多姿,娟秀可爱,颇有魏晋人 楷书虚和舒徐的气息。《文嘉行略》里说文征明“小楷虽自《黄庭》、《乐毅 》中来,而温纯精绝,虞、褚而下,弗论也”。朱和羹更直称“明楷以文衡山 第一”。
文征明小楷功力之深,以至八十多岁高齿时仍能伏案挥毫作小楷《后 赤壁赋》,用笔精妙处,与二十多年前写的《前赤壁赋》无差,似为同时写成 ,先后相映成辉,足见文征明年老而笔力未衰。据说,他年近九十岁时,还为 人书;写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他在艺术上活到老学到老 ,永无止境的进取精神,至今为书家们称道。在中国书法史上,自魏晋以来以 小楷名家者不多,文征明当为翘楚。 文征明的行书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多。其行草师承 上出于王羲之、智永等王氏一门风范,并从宋元诸家(尤其是苏轼、米芾、黄 庭坚、赵孟 、康里 等)撷取精华,自成一格。除大量的诗札外,代表作 品有《滕王阁序》、《离骚》、《赤壁赋》、《渔父辞》、《北山移文》等。 试看他的《滕王阁赋》,行草羼杂,浑然成篇。用笔清爽劲利,圆熟流畅,提 按顿挫明晰,使转灵活利落,淋漓痛快而富有韵律感,颇有《圣教序》意味。 有些字的用笔和结体又有宋元人的影子,如撇、捺划及“门”、“页”等偏旁 部首均袭赵孟 而出。点画掩映间一派潇洒秀逸的风姿,又不失古澹闲雅的韵 味,称之为韵法两胜,当不为过。只是有些笔锋凌味,称之为韵法两胜,当不 为过。只是有些笔锋凌厉过甚,略有薄瘠之嫌,但仅为小疵,瑕难掩瑜。
文征明的行草大都书于尺牍文稿之上,字体属中、小字。偶作大字,多师 法宋代黄庭坚,深得其昂藏郁拔之姿韵。在书法创作中,有一个从来未被重视 却被董文注意到了的规律,这就是由笔法和结体等形成的风格特点,决定了有 的书家(或碑帖)的字宜书大字,有的由适写中、小字。以楷书而言,颜体适 合写大字,欧体,赵体适合写中、小字。以行书论,包括欧阳询、蔡襄、赵孟 等在内的二王一路风格的字不宜写大字,如此等等。古今不少书家由于不谙 此理,硬要以二王风格去作擘窠大字,或以颜真卿的丰伟之体去书蝇头小楷, 这种悖谬于艺术规律的创作,即使是功力深厚的书家,也只能导致失败。文征 明恰恰独具慧眼,悟得且掌握了这个规律。纵观他的全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 ,有些抒发性情发现个性的,他从正宗的二王风范中化出的自家面目书家,字 体趋于中、小类;而书写气度恢宏的大字时,则专出之以风格鲜明的山谷之体 ,“如凤舞琼花,泉鸣竹涧”。文征明的字能大能小,大小俱佳。他有掌握多 种风格字体并扬长避短的本领,此为他较之其他前后辈书家的高明之处。
文征明是诗、书、画俱佳的艺术大师,他与沈周、唐寅、祝允明等人形成 的“吴门画派”、“吴门书派”在绘画上是对画院派的冲击,在书法上则是对 台阁体的冲击。作为“吴门书派”中坚人物的文征明与祝枝山的书法艺术,主 张直追钟繇二王,抒发心灵胸臆,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从当时或后人的评价 看,文征明要比祝枝山稍高些。祝枝山愤世嫉俗、放浪形骸,在艺术上敢于直 抒胸臆,故他的书法比较激然而奔放。
文征明虽然正直而有胆魄,但他处世很 注意进退,在翰林院不久就激流通退,安于闲适。他讲求艺术的自娱,艺术中 自得其乐,故他的书法较少火气,有韵味,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 的儒雅之气。祝枝山做官仅应天通判,文征明虽然官入翰林,但时间不久,故 他们的地位都不高,很少受到当时宫廷雅化艺术的死守格律、固守法度的限制 。他们都认为艺术和人性、情感直接关联。祝枝山曾说:“情之喜怒哀乐,各 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 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文征明也直截了当 地说:“人品不高”则“用墨无法”。鉴于这种见地,同样是在赵孟 复古的 基础上,走向大众化、通俗化,为帖学中兴作出了贡献。生活在明中叶的文征 明和祝枝山,由于传统帖学由晋唐而历经宋元已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他们可 以广泛地吸取前人的有益经验,博采众长,无论晋唐还是宋元,他们几乎全部 涉猎。但又同时都以晋人为主,兼取宋元简明、尚意的特点,把书法推向了一 个新的高峰。 不过也有人对文征明的用笔提出批评,清人邹炳泰说:“衡山格法精遒, 无一度失度,而多见侧锋。”其实在文征明书法里,正锋、侧锋是参差互见的 。
王世贞说:“正锋偏锋之说,古本无之。近来专欲攻祝京兆(允明),故借 此为谈耳。苏(轼)、黄(庭坚)全是偏锋,旭(张旭)、素(怀素)时有一 二笔,即右军(王羲之)行草中亦不能尽废。盖正以立骨,偏以取态,自不已 容也。文待诏(征明)小楷时时出偏锋,固不特京兆(祝允明),何损法书? 解大绅、丰人翁、马应图纵尽出正锋,宁救恶札?不识丁字人,妄谈乃尔,可 恨可笑。”正锋立法取韵,侧锋挥洒取势,是文体的一个特点。 文征明的家庭,象东晋的王羲之、元代的赵孟 、明初的宋克的家庭一样 ,是我国古代书法史上少有的几外著名“书法世家”。他的儿子文彭、文嘉, 侄儿文伯仁、孙文元善,以及后辈文从简、文 (女)、文震亨等,都能书善 画,闻名于世。他的学生也人才辈出:周天球“晚能自得蹊径,一时丰碑巨碣 ,无不出其手;”陈道复:“从太史衡山文公游,涵泳磨琢,器业日进。凡经 学古文,词章书法,篆籀画诗,咸臻其妙,称入室弟子。”陆师道“师事待诏 (文征明),刻意为文章及书画,皆入能品,”一时文氏书风,风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