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首 页>>艺术欣赏>>历代名家>>翁同和
   


 
 

“淳厚浑穆”的翁同和
 
吴地书法的风格,或清新秀润,或狂放不羁,象翁同和那样淳厚浑穆如老酒陈 蜜似的,十分稀罕。
翁同和(公元1830-1904年),字声甫,号叔平、瓶生、韵斋等,晚号瓶庐、 松禅,江苏常熟人。他在少童时期,就苦读不辍,以其颖悟的禀赋,成为乡间“少 壮才名第一流”。涉世后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人,又于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举 进士,赐一甲一名头元,授予修撰,供职翰林院;不久,在庶吉士学习尚未期满,被咸丰帝破格擢为乡试副考官,先后典试陕西、山西。1865年冬以后,翁同和担任 同治、光绪两朝帝王之师,这是他建树政绩的辉粕时期。他对两朝帝王竭尽职守,尤其是对年仅5岁的光绪皇帝。所以成年后的光绪帝感恩殊报翁同和, 不但任命翁 同和代理刑部侍郎和兼任刑部尚书,还准他两人军机,做过户部尚书和总理衙门大 臣。翁同和秉公办事,不辞辛劳,著名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就是他在复审中大 胆揭露了草菅人命的滥刑行为,果断地为杨乃武平反昭雪的。中法战争中,他力主 作战,扶持张之洞,反对李鸿章。中日甲午战争时,他反对李鸿章求和,疾呼抗战 。他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的某些主张,向光绪帝密荐康有为,锐意变法 。翁同和辅佐光绪帝励精图治、革故鼎新的创举,遭到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的嫉 恨,终被罢免革职,发回原籍。“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余恨未消,又下令 将翁同和革籍永不叙用,交由地方官严加管束。死后,追谥文恭。
翁同和虽然一生从政,但学问也很雅博,长于读史作诗,精研书画,收藏亦富 。他的书法在清代书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备受后人推崇。《清史稿·翁同和传》: “其书法自成一家,尤为世所宗。”杨守敬《书法迩言》:“翁松禅(同和)亦学 平原(颜真卿),老苍绝伦,无一雅笔,同(治)、光(绪)间推为天下第一,洵 不诬也。”徐珂《清稗类钞》谓:“叔平相国(翁和同)书法不拘一格,为乾嘉以 后一人。说者谓相同生平虽瓣香 (翁方纲)、南园(钱沣),然晚年造诣,实 远出 、南园之上。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光绪戊戌以 后,静居禅悦,无意求工,而超逸更甚。”刘体仁《异辞录》云:“常熟(翁同和 )书法,在石庵(刘墉)、完白(邓石如)间,于本朝可称第一”。类似的佳评, 不一而足。
对于翁同和的学书过程,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分析说:“松禅早岁由思白 (董其昌)以窥襄阳(米芾),中年由南园以攀鲁公(颜真卿),归田以后,纵意 所适,不受羁缚,亦时采北碑之华,遂自成家。然气息淳厚,堂宇宽博,要以得鲁 公者为多。偶作八分,虽未入古,亦能远俗。”他幼学书,主要学习欧阳询、褚遂 良,也参学了赵孟 与董其昌的字。欧阳询的楷法“源出古隶”隶,如《九成官碑 》,前人评其“高华浑朴,法方笔圆,此汉之分隶、魏晋之合并酝酿而成者”。而 褚遂良的结体“容夷婉畅”、意趣“微杂隶书”,清阮元认为此两者都从“北派而 来,非南朝二王派也”。为翁同和向北碑取法埋下了伏笔。他主学的颜真卿书法也 饶有篆隶气,更可以同气相求,血缘可攀。中年以后他致力于学颜,得其风骨,又 因欧、褚、颜具以严谨端庄为体,故参以米芾之纵横跌宕、苏轼之丰腴流丽、二王 之平和飘逸、章草之奇崛古拙。学颜为主,转益多师,是他中年书法的主要特色。 晚年归田,纵意所适,不受羁缚,沉浸于汉隶、北碑,得力于《衡方》、《张迁》 、《礼器》等碑,使公司同和的书法得到升华。从用笔来看,二王一脉的行草善于 提、按、转、折,尤其是在提和转上更具灵变之法。而北碑方笔一派,虽有飞扬跋 扈之气,但用笔重按与方折,故呈凝重之致。翁同和的用笔,愈到晚年也愈来愈明 显地重按与方折,颇有“狠”劲,但他却以“淳厚”的气息写出凝重的格局来。不 能不佩服他在处理用笔矛盾上的高明。从结构上看,北碑结体大体可分为“斜画紧 结”与“平画宽结”两种,后者系“继承隶法、保留隶意”较我,翁同和在学褚、 颜的基础上,是比较容易与这一类北碑激起共鸣的。近代书家萧蜕庵说过:“书法 之妙,在于疏密。魏书内密而外疏、唐书外密而内疏,学者通其意,则南北一家.”
翁同和在深谙“外密内疏”的唐书基础上,再通以“平画宽结”的汉隶、北碑, 从而成“南北一家”。融诸家之长,含英咀华,冶古今碑贴于一炉,终于开创了苍 老遵劲、刚健浑穆、含蓄朴茂,组佩雍容的翁体。
翁同和对书学理论与技法也很有研究。他认为学书应该宗师古法,练就扎实的 基本功,但又须不为古法所囿,自出新意。他曾批评一些人“囿于所习”,“习欧 则欧,习褚则褚,未肯少越,以为规矩体势当尔也”。综观翁同和的书法之路,是 一个转益多师、融汇贯通到自成一格的过程,而这种风格,是从规矩、法度中自然 化出的,与不讲传统,胡创新体者河同日而语。翁同和在《杨吉南藏 叟书跋》中 说:“ 叟(何绍基)书自入蜀而大变,甲寅所赋 臂翁诗尽之矣。叟于篆日写数 千,于《张迁》、《衡方》各临数百通,笔势乃如蛟龙翔舞,而兢兢于悬臂中锋, 横平竖直,岂狂怪一流者哉。”这对于一些轻薄为书,侈言创新的人来说,不啻是 当头棒喝。
翁同和还认为书家除了要具有高度的艺术修养外,必须心正,心正则笔正。这 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人品,有人品才有书品、画品、诗品;二是指严肃的创作态度 。这与创作时要有灵感并不相悖,因为凝神澄虑,恰恰能激起灵感,达到最佳的竞 技状态。翁同和生于道光十年庚寅,生肖属虎,每喜在虎年虎月虎日虎时写虎字。 寅月是阴历正月,寅时是每天凌晨三时至五时,是一年中最冷之月的最冷之是。光 绪二十八年正月十七日,正是寅年寅月寅日,七十三岁的翁同和在寅时起床秉烛写 “虎”字数十幅,以应人求。因为人家来求“虎”字是为辟邪的,所以他在书写前 “如对神明”,臂力浮起,自运椽笔挥洒如意,收到了“淋漓纵逸”的艺术效果。
此外,翁同和在日记(《翁文恭公日记》,1925年涵芬楼影印本)中 不断记录下了他的书学心得,日积月累,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虽只言片语,弥是珍贵。如他写的“看苏书赵碑,始悟丛帖所刻皆伪迹耳,苏 自欧出者也”。“看孔羡帖……因悟魏丛变篆为竹节,两头皆方,而实中锋也 ”,等等,值得我们重视。 翁同和的书法,唾前就已享有盛名。日本驻清公使林董求他的字,朝鲜使 臣曹东谷请他题辞,谭钟麟亲自把一部分翁同和来信手迹交其子延珍藏。即使 在翁同和被禁锢时,东吴大学建校仍请他题写校名,常州方丈冶开专程来常熟 求他书写大殿匾额与对联。翁同和逝世后,他的书法更为世人所重。汪鸣銮挽 诗云:“黄扉归去白云深,翰墨流传自有神。千载是非君莫问,即论八法亦传 人。”徐兆玮撰的挽联中,亦有“深心托毫素,即论余事亦千秋”之句,自此 收藏、学习、刊刻翁书之人愈来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