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首 页>>艺术欣赏>>历代名家>>祝允明
   


 
 

“豪迈奔放”的祝允明
 
小楷之清新秀润,狂草之颠逸奔放,此为吴地书法之两极,而祝允明兼得之。理所当然,他成了明代中叶吴门书派的中心人物。
祝 允 明 (公元1460-1526年),字希哲,因他右手生六指,指自号枝山,又称枝指生,长洲(今苏州市)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出生于个官僚 家庭里,弘治五年(公元1429年)中举,以后便久试不第,故有“五应乡荐裁 忝一名,七试礼部竟不见录”之语。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被授为广东惠 州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转任为应天府(府治在今南京市 )通判,在南京生活了近一年,所以人称祝京兆,后因病辞官归里,卒于嘉靖 五年(公元1526年)。著有《大朝野记》、《苏州小篆》、《集略》、《怀星 堂集》等书,还编撰了《兴宁县志》,篙今仍存。
祝允明博学多才,自小就天性聪颖,《明史·文苑传》说他“五岁作径尺 字,九岁能诗。稍长,博览群集,文章有奇气,当筵疾书,思若涌泉。尤工书 法,名动海内”。他与同乡文学家、书画家文徵明、唐寅、徐祯卿等交游,世 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文徵明、王宠、陈道复三人,被誉为当时书坛“吴中 四名家”。他在艺术上能诗善书,生活中性格豪爽,举止倜傥,厌恶世俗礼法 ;不重金钱,也不善理财,从不过问家中生计,一有钱即邀约朋友一起饮酒赋 诗,钱尽才罢。史称他“狂放盖世,千金立尽,而无吝色”。所以到晚年家境 贫困,常常他一出门,一些债主追随索债,但祝能明非但面无窘色,反而引以 为喜。苏州一带,一直流传着他的许多故事,极富传奇色彩。
祝允明的书法,受他的家庭熏陶较深,他的祖父祝颢,官至山西左参政, 有政声,亦善书。他的外祖父徐有贞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封武功伯,能诗善书 ,书法古雅雄健,尤善行草,得怀素、米芾之遗韵。他的岳父李应祯,以善书 授中书舍人,弘治中为太仆少卿,博学好古。“篆楷俱入格,真行草隶亦清润 端方,如其为人”。十分了解祝枝山的文徵明曾说:“吾乡前辈书家称武功伯 徐公(徐有贞),次为太仆少卿李公(李应祯),李楷法师欧、颜,而徐公草 出于颠、素。枝山先生武功外孙,太仆之婿也。早岁楷笔精谨,实师妇翁,而 草法奔放出于外大父,盖兼二父之美而自成一家者也”。①清顾复在《平生壮 观》中说:“祝京光(允明)为徐武功(有贞)之甥(应为外孙),李太仆( 应祯)之婿。书法亲灸两公而耳提面触,不烦构思,九势八法所得已过半矣。” 除了家庭影响外,勤学苦练也是祝允明的重要原因。王世贞在《艺苑 言 》中评述他的书法师承说:“天下法书归吾吴,而京兆祝允明为最。文待诏徵 明、王贡士宠次之。京兆少师楷法,自元常(钟繇)、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秘监(虞世南)、率更(欧阳询)、河南(褚遂良)、吴兴(赵孟),行 草则大令(王献之)、永师(智永)、河南(褚遂良)、狂素(怀素)、颠旭 (张旭)、北海(李邕)、眉山(苏轼)、豫章(黄庭坚)、襄阳(米芾), 靡不临写工绝。”顾复说祝枝山“无古不师,见其楷书学《季直表》、《力命 帖》,章草学《急就》,狂草学《自仫》,行书学二王,间以唐宋,落笔沉着 ,气韵恢宏。当日声名迈三宋(明初宋克、宋 、宋广)而上接欧波,洵不虚 矣”。从这一长串名单已能反映出祝允明的勤奋好学。他对晋唐以来的名家手 迹及碑帖都曾悉心研习,“晋唐则晋唐矣,宋元则宋元矣”,①功底极深。临 帖有形临和意临两种。形临就是以古人的碑帖为范本,从点画入手,进而用笔 、结构都力求形似。意临则在形似的基础上,由形入神,从法到意,不拘于点 画酷似,径取古帖的神韵。祝枝山一生临写了大量的古帖,皆能直入神髓。特 别是他能娴熟地临写许多风格迥异的书家和迹,皆能逼肖原作。如他曾以小楷 、章草、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仿照晋、唐、宋、元等多家风格,书写了《 六体诗赋卷》,表现了他非凡的拟古能力。更可贵的是,他遍临诸家而不主一 家,融会贯通,取舍扬弃,摸索出自己的风格。他的楷书,兼有钟繇的古朴与 二王的秀妍,高古简远,韵味无穷。而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狂草,由于他师法 颇多,所 面目很多,在不同心境的驱使下,他笔底时而呈现出章草的意趣, 时而出现二王妍逸的风韵,时而迸发出张旭、怀素的飞动气势。至于黄庭坚奇 崛的气质、米芾跌宕的气势、赵孟 蕴藉的气息,时时闪现在他的毫端。他在 坚实的楷书基础上,运用挥洒自如之笔,打破了历来的章法格局和行间规矩, 使整篇文字在更大范围内相互呼应映带,加强了相避相犯的关系。这样,流动 的线条。多变的点画,化作了大片的墨雨笔花,组成了动人心弦的乐章,真有 “惊鸿游龙、徊翔自若”的感觉。这种形式感上的创新,是对黄庭坚狂草的领 悟。因为黄庭坚的注意力还在本行字之间或相邻行间的参差变化,至于推而广 之到整篇,是顾允明的贡献。 祝允明狂草的意义不完全在技巧上。他的狂草虽源自张旭、怀素、黄庭坚 ,但又融合了自己奔放、豪迈的气质,形成了奇姿绝俗、龙飞凤舞的个人风格 。他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激情和注重表现豪迈气势的才华,足以产生使人随之心 灵激荡的巨大艺术感染力,这是他人难以企及的。
对于祝枝山的书法,历代俱有佳评。他的友人黄省曾作诗描述、评论他的 书法云:“枝山草书天下无,妙洒岂特雄三吴?群萌万象出毫下,运肘便觉风 云俱。丝持浪转信神动,筋迥墨纵皆春敷。分明造化宰君手,左攒右剪形形殊 。天愁鬼器不宁岁,鸾惊龙骇谁争驱?迩来南海作仙令,难筹历险笔愈圣。奇 文豪咏兼称之,处处江山好辉映。余也飘飘紫台客,向长五岳将浮屐。多君惠 我《远游》篇,得展梦窗喜魂魄。呜呼羲之眼前人不识,笑杀千金买遗迹!” 王世贞也认为“天下法书归吾吴,而京兆祝允明为最,文待诏徵明、王贡土宠 次之。……(祝允明)靡不临写工绝,晚节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 天真纵逸,真是上配吴兴(赵孟 ),他所不论也。”①顾谓“希哲书学精工 ,自《急就》以逮虞(虞世南)、赵(赵孟 ),上下数千年变体, 不得其 结构”。王澍更是大加赞赏说:“有明书家林立,莫不千纸一同,惟祝京兆书 变化百出,不可端倪,余见京兆书百数,莫有同者,信有明第一手也”,评价 极高。
试看他在六十五岁写的《洛神赋卷》,董文视其为祝氏人书俱老的草书名 迹,展阅此卷,万千气象顿入眼帘;字字虎啸风生,行行龙腾云起,页页雨雪 交加,全卷梨花飞舞,宛若一幅“春雪满空来,处是花开”的画面,读来撩人 情思,撼人心魄。初视之,点画狼藉,纵横散乱,反复赏来,但见点画如真, 顺逆藏露,起止分明。运笔流畅飞动,转折极尽自然,如高山流水跌宕迂回。 时隐时显,有变化万端之绝妙。此卷以中锋笔法奠定浑劲基调,扁笔侧锋的偶 然出现,更使锋势雄强无敌。收则急敛锋芒,放则飘然无羁,真是大家巨椽随 意挥洒皆能得心应手,出神入化,如入无人之境。洋洋千余字一气呵成而笔意 不怠。其墨色浓而不滞,时用渴笔,增加了苍劲老竦的意味。其体势千姿百态 秀美多变。卷中“若危若安”、“若往若还”,将极易雷同的四个“若”字分 布于两行,或疏、或密、或正、或斜,写成四种不同情态,各具神采,巧妙施 变,却毫无着意安排的痕迹。枝山书法娇迈翻腾,却不剑拔驽张。大起大落之 间,只觉有古雅恢弘之气,无寒俭窘迫之容。章法参差错落,上下左右呼应顾 盼连成一气,行距字距不甚清晰,细看却又中心分明。只有炉火纯青的书坛巨 匠,才能达到如此高妙的化境。
当然,祝允明的书法也有不足之处。明代邢侗说他“资才迈世,第聩然自 放,不无野狐”。项穆不无过头地说:“(祝允明)初范晋唐,晚归怪俗,竟 为恶态,骇诸凡夫。”对于一位艺术气质特别强烈的人来说,过分偏激之作也 是难免的。我们从中可以窥见他因绝世才学不被所用,转而欲求解脱的痛苦思 想。至于有人批评他用笔“不出正锋”,明代周天球早为之辩解说:“京兆书 法当时无辈,而或者评其不出正锋。盖谓此老目视短,不能悬笔运时耳。尝见 其草书《月赋》刻本,细验于点画间,皆正锋也。”一般说来,有深厚功能的 书家不难做到笔笔正锋,豪放不羁的祝允明自然不会斤斤计较正、侧锋的得失 ,而是着眼大气局和大效果。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能借助于翻腾的 章法与生动的笔法,酣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又何必去苛求正侧锋之利弊呢? 更何况侧锋取姿生势,对感情的宣泄会更加灵敏。
明中叶象祝枝山还有唐寅这一类有个性的寒士才子,由于八股文的束缚, 科举的腐败,使他们与上层贵族格格不入。他们傲岸尘俗,风流潇洒,因此他 们的书法也不偈上层书法的雅化、标准化,日趋馆阁体的死胡同。他们虽然也 崇尚帖学,但能在书法之中,充分抒发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意趣,愿望与 苦闷,因此,他们的书法代表了当时具有艺术生命力的发展前途。他们力追晋 唐,在人格上效仿竹林七贤的狂放,但他们的社会背景与魏晋不同,明中叶城 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商品经济带来了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的 扩大,商品经济带来资本主义萌芽,使这一部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文人寒士, 有了一定的启蒙意识,他们的思想、行为对固有传统有所抵触和批判,因此他 们敢于在艺术上有所创新。祝允明既继承了二王以来帖学的通畅、明快的笔法 ,又能抒发情性,畅抒胸臆,恣意挥洒,他的书法既有传统精髓,不狂怪姿肆 ,又有自己的风神气质,讲求风韵。无怪乎他的书法拥有众多的追随者,在当 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