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首 页>>艺术欣赏>>现代名家>>潘天寿
   


 
 

潘天寿
 
潘天寿原名天授,字太颐,号寿者。1897年3月生于浙江省宁海县冠庄村,自幼在家乡冠庄西山的雷婆头峰学校上学,他晚年多以“雷婆头峰寿者’款于画上,就是为纪念童年纯朴的乡居生活 。
潘天寿年青时自感“无干事之才,只有书画尚能胜任”,因而在诗、书、画、篆刻等方面深入探研。1923年,27岁的潘天寿应聘到上海美专任职,并参与创办上海新华艺专,培养了许多学生。1928年,他到新成立的杭州西湖艺术院任中国画系主任,他的才干受到当时已80高龄的昊昌硕的赏识,潘天寿在艺术上亦也受了到吴的影响。1955-1965年间,是潘天寿创作、著论丰盛的10年,这时期他曾任全国美协副主席,1958年荣任苏联莫斯科美术研究院名誉院士,文革中受到诬陷与摧残,1971年9月含冤而逝,时年75岁。后来由国家投资在浙江美院院内建有潘天寿纪念馆。  
艺术特色   
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 ,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  
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引人入胜。   
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  
 潘天寿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生出不平凡的艺术感染力。如他的《小龙湫一角》特别是把画面主体小龙湫压到边角的构图,含蓄地让观者先看灵岩的磅礴山势,烂漫的山花然后再去欣赏那支龙湫水,这种方法,正与那些使画面“一览无余”形成对照,不仅显示了画家出奇制胜的构图才能,也表述了画家对平凡事物的内在感情。  
潘天寿艺术的可贵之处,主要在于他具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他常说,“荒山乱石,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   
他的书法功力也很深,早年学钟、颜,后又撷取魏、晋碑中精华以及古篆汉隶,还能诗、善治印。平时作画,对诗文、题跋、用印方面,非常认真、讲究,绝不马虎。   
他对画史、画理也研究有素,著有《中国绘画史》、《顾恺之》,《听天阁诗存》、《治印丝谈》。并缉有《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潘天寿纪念馆   
纪念馆坐落在潘天寿生前教学和生活的浙江美院景云村内。1991年5月24日正式开馆。该馆展示了他生前作画、读书、会客、休息的部分环境,保存和陈列有潘天寿120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由潘天寿家属将劫后余存的作品捐献给国家的。国家拔款修复故居,出资建造纪念馆,成为保存潘天寿作品最多最全的地方。展示作品有《梅花芭蕉》、《耕罢》、《秋夜》、《雨霁》、《记写雁荡山花》、《小龙湫一角》、《铁石帆远园》等水墨和指墨画。及他的最后一幅大作《梅月图》(1966年作)。  
作品行情   
潘天寿作品散失严重,存世作品已不多见,艺术市场上出售的作品不多。1983 年5月潘天寿夫人将劫后仅存的120幅潘天寿作品献给国家,随后其子女将国家颁发给家属的奖金20万元捐献给浙江美术学院,设立“潘天寿基金会”。全世界100多位知名画家为扩大基金,共拿出130余幅作品交给基金会,1990年5月这批画作交由香港半岛古玩艺术品拍卖行拍卖,这次拍卖价格位居前5名的是李可染、吴冠中、朱屺
瞻、陆俨少,程十发的作品。每人作品价格都在50万港元以 上。   
潘天寿作品进入国际性拍卖是在1986年,一幅《竹石图》卖了1.8万港元。第二年价格大幅度大升,《兰竹》达到4万。两年后拍价基本稳定在10万上下,《鸟石图》是10万,《仿八大山人鸟石图》是15万,一件大幅立轴《飞帆千片》,达44万港币,1990年11月在艺术市场普遍不景色的情况下,他的两幅作品仍保持在13-25万左右。  
潘天寿书法价格是非常高的,1990年3月出售的一幅草书达到14万港币,这个价格已超过清代书法家的作品价格。
1997年4月18日嘉德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中,潘天寿的一幅巨幅花鸟卖了660万元,创下他的作品拍卖的最高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