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画发展史概说>>
<<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
<<中国版画的发展与演变>>
<<装置艺术>>
--------------------------------------------------------------------------------------
中国画发展史概说
--------------------------------------------------------------------------------------
这里所指的中国画,就是卷轴画。也就是在纸或绢制成的手卷或立轴上,用手笔和水黑或水黑淡彩画成的绘画作品。中国画发展史,在这里即卷轴画的水格演变历史。中国画自等以来,发展到清工****战争之前,已经过约2000年的发展,历史是相当悠久的,水格也经历了多次的变化。
《人物在风图》和《人物风图》是出土的战国楚国帘画,笔墨简洁,人物神情生动。虽然不能叫卷轴画,但可以窥见当时的绘画水平。随后出土的汉代长沙马王堆的西汉初驮俣家族墓的常画和仪仗图,构复杂仁井然有序,造型更为完美。令俊以想象当时绘画水平达到如此高的艺术境地。
魏晋南北朝是卷轴画的滥觞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此时人物肖像画是主要的创作主题。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要求绘画作品应重表现人物的水貌、气质。这和后来的绘画理论家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对当时绘画水格有很大的影响,也为中国画重气韵的特点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隋唐的中国画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唐代的隋代承前启后过渡的基础上,获得了全面的发展。一代巨匠吴道子在人物(含宗教画)画和山水画领域里都有重大贡献。他的人物画,尤其是宗教人物,被誉为“六法俱全”,人物衣带如风吹波动,人称“吴带当风”。代表了人物画发展的成熟。他和王维共创的“水墨山水”画法和当时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创的青绿山水画风,分别被明文人画“南北宗论”尊为南北二宗。唐代韩漫作《五牛图》是传世的最早作品,代表当时流行的牛马画的高超水平。
五代卷轴画风格之变是由唐入宋的过渡。北方,荆浩和关全开创了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南方则有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画源,善于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风景。董巨画风在元后流行起来,对中国画风格发展产生罕见的影响。花鸟画坛上出现了黄金的精工富丽画风和徐熙的天然逸趣画风的分野。这两种画风一直存在于以后几个朝代的花鸟画风格发展中。
在整个卷轴画风格发展中,宋代是一个极为重要和关键的时代。就传说的作品而言,宋代的遗存远胜过以往任何时代。
宋代的人物画创作成就,不及唐代的发展,但在山水和花鸟画领域内,经过长期蕴酿,唐和五代的渐趋密切,逐渐兴起的文人画创作高潮,关键也是宋代形成。文人画带来的审美观念变代是导致中国画风格演变的重要原因。宋代山水创作一度繁荣。北宗崇“北宗”,上承唐之青绿山水和荆关的全景山水。
至南宋李列马复②山水画风为之一变。出现“一角半边”式的构图及所谓“院体”画风。对后世山水创作有权为重要意义。黄金荃与黄居宗父子的“黄家富贵”已经占据画院主流并为宫庭所推。徐熙的“野逸”只好于民间发展,其孙徐宗嗣继其祖业,创“没骨法”。③别具一格,另外,徽宗赵佶的精笔水墨花鸟就是一种新的创造。宋代画家不拘成法,以写生为基础,创造出大量生动多样的艺术精品。
元代带来的审美意识的变异,这给中国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深刻地影响。元代卷轴画风格总是发展趋势是重视对古代传统的继承上,创新立意。突出表现就是文人画开始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所以适合于表现文人画家意识的山水画和枯木竹石、梅、兰以及墨笔花鸟大量涌现,人物故实画的相对减少。随着文人画的繁荣,绘画作品中诗、术、画进一步密切结合而且成为普遍的风尚。这加强了中国画的文学趣味,更好地体现了中国画的民族特色。
同时,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中,特别强调了笔墨技巧的运用,讲求绘画作品要具书法韵味,要求绘画体现书法性用笔,反对刻意求工,求似,主张神似,逸为上。追求作品的古意和“士气”,重视画家主观意兴和思想感情抒发。赵孟和“元四家”④是上述理论的实践者。他们的艺术成就又体现了中国画的一次创造性发展,对明清绘画理论、创作均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画在明代产生了许多流派,各派又在创作和理认上自成体系。吴门画派⑤为代表的文人写意水墨画,在元传统基础上形成了新风尚。山水题材,重意趣和文雅淡逸。写意花鸟继元后大胆创新,变化突出,对后世影响深远。“白阳青藤”⑥是新风格的领导。晚明又有董其晶提出文人画的“南北宗论”之说,将文人画推为至尊,对有清一代山水画风格起了深远影响。
清代的绘画艺术,继续着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更多的画家在文人画创作思想影响下,追求笔墨情趣。清初“四五”⑦受皇室扶植,成为画坛正统派,他们以摹古为主旨,崇尚董其昌和元四家,讲求笔黑之韵,技巧功力颇深,影响整个有清一代山水画坛。同时“四僧”⑧和龚贤领导的“金陵派”等反传统画家在江南兴起,他们的艺术主张抒发个性,因此作品风格新颖独特,感情真挚“四僧”贡献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也最大。“康、乾”盛世时期,宫庭绘画在皇室扶持下活跃一时,“扬州画派”兴起于扬州地区,接过石涛、朱的“反传统”旗帜,以革新的面貌现于画坛。他们钟爱梅、兰、竹、菊等题材和泼墨大写意手法,他们的艺术对近现代花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中国画风格发展大致如此。这些仅能纪录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小的部分。历代流传下来的卷轴画很多已遭战争和人为破坏,我们只有从这些流传下来的不完全的宝贵作品中,来感爱我们伟大的民族传统文化。
注:
①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影、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②李列马复:指南宋画院的李唐、列松年、马远、夏青四位画家。
③没骨法:不用墨线,用色彩深浅变化来表现物象的表现手法,只适用于中国画。
④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位元代文人画家。
⑤吴门画派:中国明代中期的苏州地区的文人画派,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美四家为代表。
⑥白阳青藤:指明代的陈道复(号白阳)和徐谓(号青藤)两位写意花鸟画家。
⑦四五:清初的王明敏、王鉴、王原初四位山水画家。
⑧四僧:清初的弘仁、残、朱耷、石涛四位遣民僧人画家。
参考书目: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会1991 中央美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杨仁恺等编著,中国书画,上海古藉出版社1990。
--------------------------------------------------------------------------------------
<<中国画发展史概说>>
<<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
<<中国版画的发展与演变>>
<<装置艺术>>
--------------------------------------------------------------------------------------
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
--------------------------------------------------------------------------------------
早在13世纪后半期,意大利中部以佛罗伦萨为中心出现了新的美术动向,意味着中世纪美术向文艺复兴美术的过渡。
佛罗伦萨画派成为新美术最主要的流派,14世纪时产生了伟大艺术家乔托。他的艺术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作品虽属宗教题材,却开始真实表现世俗生活情景,注重空间关系与人物的立体表现,杰出地体现了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这个文艺复兴美术的基本特点。从15世纪开始,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佛罗伦萨仍然是最大中心,以博蒂切利为代表人才辈出,从不同角度发扬了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传统,风格雄伟秀丽各有所重,呈现百花齐放、美不胜收的局面,注重空间透视表现和人物坚实造型,以及善用线条则是他们作为佛罗伦萨画派代表人物共有的特色。
乔托(Giotto,约1266/1276~1337) 乔托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韦斯皮尼亚诺,幼年曾经做过牧羊童,但到十四世纪,他已成为意大利的著名绘画大师,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佛罗伦萨形成了人数众多的乔托画派,并一直延续到15世纪初。他在十四世纪初创作的阿雷纳礼拜堂壁画是最能全面显示乔托艺术成就的作品。
博蒂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 博蒂切利原意为“小桶”,并不是画家的真实姓名,而是他的绰号。
博蒂切利的作品深得佛罗伦萨市民的喜爱,该城最大的银行家和政治统治者美第奇家族对他的作品十分青睐,不断的向他定购作品。
画家一生创作了许多以古典神话为题材的作品,其中《春》和《维纳斯的诞生》是最能体现他个人风格的传世名作。在《维纳斯的诞生》中,他表现了某种在当时特别流行的半宗教、半幻想的希腊神话世界。这张画取材于古代神话,维纳斯从海中诞生了,她站在贝壳之中,被风神吹送而来。海洋女神把美丽的披风送给裸体的爱神。维纳斯的形象写实的而完美,波光漪涟的海面上飘动着花朵,画面上充满神奇、幻想的色彩。
知识窗:佛罗伦萨画派 佛罗伦萨位于意大利中部,14-16世纪,几乎所有文艺复兴的重要画家,
皆学习或工作于此。佛罗伦萨画派在13世纪末已逐渐形成,创始人为乔托。15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文艺复兴的衰落,佛罗伦萨画派也呈现衰退之势。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样式主义
--------------------------------------------------------------------------------------
<<中国画发展史概说>>
<<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
<<中国版画的发展与演变>>
<<装置艺术>>
--------------------------------------------------------------------------------------
中国版画的发展与演变
--------------------------------------------------------------------------------------
现代意义上的版画指的是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版、石版、麻胶版、铜版、锌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早期版画是为印刷和出版而创制,画、刻、印分工,刻者仅照稿刻版,称为复制版画。后来出现创作版画,即画、刻、印都由版画家一人承担,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至此版画艺术才取得其独立地位。
在古代中国,版画主要是指复制木刻版画,它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溯自远古,殷商甲骨文都与我国版画艺术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传承关系。至隋唐,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应用和推广,木刻版画也逐步成长起来。现在所看到的唐咸通九年(868年)127;的《金刚经》木刻首卷画,刀法及为纯熟劲健,说明在9世纪中时;中国的木刻复制版画就已经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
隋唐、五代是中国复制木刻版画的成长时期。其内容主要是雕版佛画和书籍插图两个方面。唐五代以雕印佛画为主。20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了此时期的木版雕印佛画(图5-7)其内容之丰富刻制之精美,127;足以反映当时雕版佛画的兴盛。至唐末五代,除雕版佛画外文学书籍及民间用书的木刻插图也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带有木刻插图的雕版日历。
宋元时期,随着宋元绘画艺术的兴盛和雕版印刷的蓬勃发展,中国古代复制木刻版画开始进入兴盛期,其艺术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此时期雕版佛画在继承前化优秀传统中,进一步发展了扉画、连环插图及独幅佛画,刻制技巧普遍提高,而且还出现了当时的时代风格。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宋元文学逐渐面向市民,因而使版画艺术也开始摆脱宗教的羁绊,面向市民日常生活所需,民间日用版画兴盛具有年画性质的木刻版画亦开始风行于世。
明代木刻版画艺术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步入我国古代版画艺术的鼎盛时期。明代雕版佛画,在制作技术法上,仍承袭宋元以来的朴厚之风,构着重突出主要人物形象。刀锋简净劲整,不拘红节,在前代版画的朴健基础上,着意追求大气磅礴、庄丽肃穆的境界。现存明初刊本扉画“鬼子母揭钵图”及永乐十八年刊出的“观间”经普门品”,都是当时雕版佛画的精品。
由于明代市民文化和民俗文学的昌盛,明代版画在红剧小说插图方面获得巨大发展,达到中国古代版画,插图艺术的极峰。在《西厢记》,《特丹亭》等戏剧名著中都刊有大量精美的插图。127;牌画插图发展到明代中叶,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雕版的专门人才。同时在明代中后期,许多著名画家如唐寅、仇英、陈洪缓等都先后参加版画插图的绘制,并和知名的富于实践经验的雕版名手分工合作,使明代版画艺术获得空前的繁荣和提高。
彩色套印技术在明代有了显著进步,发展并发明了“蚀板”、“拱花”等新技法,出版了大量的画谱笺谱、墨谱。民间木版年画亦有了很大发展,明代后期,在四川、山东、天津等地都曾出现印制木版年画的拜坊。
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明后期的版画插图方面,曾一度吸收了西洋铜版画的一些技巧,并以西洋宗教画做过版画插图,如“程氏墨苑”中的“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幅,便是当时版画受到西洋风格影响的例证。
清初,宫廷组织创制的所谓“殿版”版画甚为兴盛,当时知名画家王,王原祁、焦秉贞都曾应旨参与版画的绘制,他们所绘制的“耕织图”“万寿盛典图”“南巡图”等展版巨作艺术水平虽不是很高,但极具历史价值。当时的民刻版画,继承前代优良传统,刀锋明明净,在制作技术上实有超过殿版制作之处,山水版画中萧云从的“太平三书图”,人物版画中的“离骚图”都是清代民刻版画中的典范之作。
由于清代戏曲小说的发展遭打击,因而戏曲小说的版画插图也随之 落。便也出现不少插图珍本,如“秦楼月”“桃花扇”等,图版繁复精细,刀刻婉丽明净,在版画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清代版画艺术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木版年画的兴盛。明代后期已出现的印制木版年画的拜坊,至清代前期又有扩大和增长,全国形成苦干生产中心,其中以天当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县杨家埠等处最为有名。
乾隆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铜版、石版等印刷术兴起,因而中国复制木刻版画艺术便渐趋衰微,很少有木版精品出现。至咸丰中,萧山任渭长,在陈章侯影响下,创作了几部艺术水平较高的木版作品。雕版诗笺在清末也有所复兴,出现一时的繁荣,北京荣宝斋亦于清末成立,继承了我国传统木廖水而技术。但这些都已无力挽回中国复制木刻版画的衰落之势。
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过程中,鲁迅先生曾起着百常重大的作用。五四运动以后,鲁迅先生极力倡导现代木刻运动,号召青年美术家以木刻艺术作为革命斗争的武器,举办“木刻讲习会”并编印中外版画画集,把外国进步的版画介绍到中国来。在其组织倡导下,中国的现代木刻蓬勃发展起来,各地先后成立了木刻团体,进行木刻创作运动,在革命的前哨纵横驰骋。抗日战争爆发,木刻艺术更以战斗的姿态出现,鼓舞着全国人民起来抗敌救亡。此八年可以说是中国革命木刻版画的一个成长与兴盛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下,版画艺术也开始全面、普便地发展起来,广泛吸收国外先进的版画形式技巧,铜版画、石版画、麻胶版等各种形式也都随之兴起,创作了大批扰秀的版画作品,为当代版画艺术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
<<中国画发展史概说>>
<<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
<<中国版画的发展与演变>>
<<装置艺术>>
--------------------------------------------------------------------------------------
装 置 艺 术
--------------------------------------------------------------------------------------
装置艺术也被称为集合艺术或装配艺术,它最初是把周围能发现或捡拾的消费文明的废物,机器残片等聚合在一起成为三维立体作品的一种艺术。
把实物或现成物作为艺术品的手法可谓由来以之立体主义的拼贴法,毕加索早期的静物构成;达达主义的七杜尚把小便池或脚踏车轮等北物作的艺术更显著名,这些均可袖为集合艺术的渊源。虽然手法相似但其内函却差别很大,立体主义“拼贴法”是在挥 再现与实在问的差异,达达地其意义扩大,用立体的现成物作为反艺术的手段,而我后的艺术家们却将其当作积极的艺术品,肯定了其艺术价值,并在不同实物间寻找连系性和谐性,进一步把它们集合在一起成为艺术品,杜尚曾在对朋友的信中说:“我使用现成吕是想侮辱传统美学,不料他们却干脆接纳现成品,而发现其中的美。”
20纪纪中期,当抽象艺术盛行把艺术越来越带进主观,自我中心的意境中,使艺术木刻越来越远时,一些新达达艺术家,力介艺术应回归到日常生活可见,可触及的事物上,于是他们把做为消费文明及机器文明像征的废物,景象等聚合起来作为艺术品以表示都市文明的种种性格,内函到60-70年代发展起来的偶发艺术,波普艺术新写实主义等都有类似主的手法,在某此观念上也是近似的不容易区分。
1961年在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集合艺术”美展,杨志它获得了官方和民众的承认,塞兹曾对集合艺术作了如下解说:
一、以实物合成,非经描绘、塑或雕刻而成;
二、内以前三人定不能做为艺术材料的,未经艺术家做形状处理的工厂材料,实物,废物断片等构成。
劳森伯格的拼贴和实物作品,可看作是集合艺术的先躯了,金霍兹把衣服、动物头颅、录音机等集合在一起,构成兽面人身的怪物并给予观众听觉上的刺激。像类似的以废物来组成艺术品,其总体已超越了部分的综合。体现出新的内函,有些人也把集合艺术称“废物艺术”或“废品雕塑”(也有人认为它是集合艺术的一支)。
路易斯、奈佛孙是美国集合艺术家的代表,她从待拆的废屋里收集家具断片、箱子等木料,塞到大小不同的箱子内并漆回成全黑全白或全金,创造出一种雅致庄重而神秘的氛围。如《美国人对英国人的礼赞》
法国的阿尔曼、谢作也是集合主义代表,阿尔曼把同种物体用任意性手法结合起来,如用大小不一的齿轮集合而成的《柔软的现代》和《水壶集职》谢作用挤压汽车的机器任意压成的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包装,也颇耐人寻味。
集合艺术在60、70年代几年成了全球性的艺术运动,各国均有许多艺术家,如美国史坦吉维兹、张伯伦席格勒等,德国史维塔斯、包尔麦斯特、西班牙塞尔拉诺、意大利卡塞拉等。
集合艺术也是在80年代传入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机械消费,环境越来越重视,中国艺术家们把西方艺术观念同实际结合,也用现成品机器零件,废物等装配成艺术品,以表达自己的心态或情绪,厦门达达《发生在福建美术馆展览馆内的事件展览》就是堆放了铁棚、木料、手推车、旧框、散了架的沙发等实物并配了些公共标志,还有李路年、李翔明用方向机车辆油管作的《方向机与输油管》等。
总之,集合艺术是把原来具有机能的物体,去其有用性,以艺术的观点集合,装配成艺术品被赋予了新意义的物体强烈的申诉其形态固有的情感和人类行为的痕迹,也反映出艺术家在消费文明下的各种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