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否定《兰亭》的主要论点
1.否定其字体(即书体)
(1) 清代乾隆年间学者赵魏较早的对《兰亭》字体提出了质疑。他说:“南北朝至初唐,碑刻体之存于世者往往有隶书遗意,至开元以后纯乎今体。右军(即王羲之)虽变隶书,不应古法尽亡。今行世诸刻,若非唐人临本,则传摩失真也。”(汪中《述学*补记》引)。他认为《兰亭》字体应具有隶书遗意,不应是唐代的“今体”味道,现存世的《兰亭》不是唐人摹本,就是传摩失真的本子。
(2) 清代光绪年间学者李文田在赵魏的基础上断然否定《兰亭》的字体。他说“世无右军之书则已,苟或有之,必其与《爨宝子》、《爨龙颜》相近而后可。以东晋前书,与汉魏隶书相似。时代为之,不得作梁陈以后体也。”他认为王羲之的字体应与“二爨”相近,或与汉魏隶书相似,不可能象梁陈以后的字体,这是“时代为之”,什么时代就写什么时代的字体,否则就违反历史。因此,他认为现存的《兰亭》字体不可信。
(3) 郭沫若又在李文田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否定《兰亭》,并下了“结论”。他利用新出土的《墓志》作证据,他认为王羲之的字体应该像1965年前后在南京和镇江出土的东晋《王兴之墓志》、《谢鲲墓志》、《颜谦妇刘氏墓志》、《刘克墓志》那样,或似隶书,或似“方头方脑”的魏碑笔意。他断言《兰亭》不是王羲之所书,其字体是不对头的。甚至他认为《兰亭》是陈隋年间智永伪托。
总之,否定《兰亭》字体者,大都认为东晋仍处在“隶书时代”,王羲之的字体“应该是没有脱离隶书的笔意。”具体说应该像那种“方头方脑”尚存隶意的楷书--魏碑一样。
2.否定其文章
(1) 李文田说:“文尚难信,何有于字。”他首先对《兰亭》文章表示质疑,近而认为其文章是后人伪托。南朝刘宋时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距东晋不过百八十年,这种晋人《笔记》较为可信,但他却相信比刘义庆晚百十年的梁人刘孝标,他根据刘孝标注引的《世说*企羡篇》说王羲之所作是《临河序》,不叫《兰亭序》。《临河序》在“新可乐也”之后是“右将军司马太原孙丞公等二十六人......”一段赋诗罚酒的40字(以下简称“40字尾巴”)。他认为《兰亭》后边多出的“夫人之相与”以下167个字是隋唐人照东晋崇尚老庄思想而编造的伪词,所以“文尚难信”。
(2) 郭沫若先生更进一步认为《兰亭》其文章和字体都是隋僧智永伪造,公然点了智永的名。
(3) 在《兰亭》的文章上,郭沫若先生还认为那167字尾与王羲之思想不符。他认为王羲之性格倔强,忧国忧民,他不会因“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以至于“悲夫”、“痛哉”,如此悲观消极。
综上所述,否定《兰亭》其文者,一是认为字树不对,二是认为思想不合,所多出的“尾巴”是无病呻吟。在这里便引出了“两个尾巴”的“讼案”。
(4) 还有人认为《兰亭》第一行中的“癸丑”二字写的扁小,与全文不协调,是作伪者一时算不出当时的纪年,而后添加上去的,是“露马脚”之处。认为在干支纪年盛行的年代,王羲之岂能不知?由此便断言《兰亭》其文不足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