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首 页>>兰亭艺术>>兰亭小忌
   


  [-1-] [-2-] [-3-] [-4-] [-5-] [-6-] [-7-] [-8-] [-9-]  

 
兰 亭 小 忌
 

学《兰亭》小忌

1.从黄山谷的诗联想到的
宋代"四大书家"(苏、黄、米、蔡,即苏轼号东坡,黄庭坚号山谷,米芾字元章,蔡襄字君谟)之一黄山谷有一首很有名的诗,题为《拔杨凝式帖后》,诗曰"
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诗的大意是说:当今有不少人只学了《兰亭》表面的样子,结果"其俗入骨"无法医治。谁知洛阳的杨凝式(五代大书法家号"风子"即"疯子")下笔便能得《兰亭》之妙("乌丝栏"是《兰亭序》的代称,"乌丝栏"即"黑线格"的意思,带"乌丝栏"格子的便是指定武本《兰亭》)。这首诗是赞扬杨凝式,批评学《兰亭》不得法的人。可以想见,宋代学《兰亭》成风,但往往有些人只学了外表皮毛,?quot;俗"了,不可救药。黄山谷并不是在贬低《兰亭》,是指出学《兰亭》却有高下之分。谁能比得上五代的杨凝式呢?!只有杨凝式才是学《兰亭》的高手。有的人片面曲解这首诗,认为学《兰亭》不好,"俗气",会学成"凡骨",无法救药。其实"俗气"不是《兰亭》的问题,而是学习方法值得研究和注意,谨防入俗就对了。
2.何为俗?
说到这里,便引出一个书法上何为"俗"的问题。与"俗"相对的是"雅",雅与俗是一个不小的议题,为了不离题太远,现在就"俗"论"俗",小议一下。下边列举一些"俗"的毛病,克服了这些"俗","雅"就寓于其中了
(1) 笔法粗俗: 基本功差,电画不精,结构不准,运笔不到家,自以为是,然而素养浅,技法生。总之,不够味。
(2) 笔法平庸无神: 用笔无起伏顿挫、快慢,无节奏,不知用笔要生动有灵气。因此,缺乏感染力。
(3) 笔法油滑: 笔法不实在,轻佻,一滑而过,不耐看,或多套圆圈,过于"圆熟",好似"油腔滑调",另人生厌。
(4) 笔法轻佻: 线条缺乏力感、力度,显得轻飘飘、无根底,这是用笔之大忌。
(5) 笔法柔媚: 过分摆"姿势"拿"架子",字字显得矫揉造作,忸怩作态,即所?quot;脂粉气",有甜媚之小气,无落落大方之气。
(6) 用笔刻板: 即所谓"状如算子"(古代用来计数的方子,齐平方正,大小均匀),笔画与字形过分的"摆布",过分均匀,看似"清爽",实则一盘散沙。"乌、光、方、正"的馆阁体即属此类。
(7) 用笔拘谨: 谨小慎微,惟恐不周详,"描龙画凤",无痛快淋漓之气。这种拘谨则流于刻板,是缺乏自信的小家之气。
(8) 用笔犹豫: 对笔法、结构、来龙去脉搞不清,心中无数,因此,线条板滞,交待不清,显得生硬而含糊,缺乏自信心。
(9) 用笔做作: 着意"摆?quot;,刻意"经营",笔法不协调、整齐不自然、不爽快。
(10) 多笔"病": 缺乏楷书、行书基本功和修养,犯了用笔的"忌讳"。如"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棱脚、折木、柴担"等,或屈曲过多,抖颤过分,使人看了很不舒服。
(11) 用笔、用墨、用纸不讲究: 或因国"润"而形同"墨猪"(水分太多,笔画太臃肿,不利落);或因过于"燥"而使笔画、字形"饥馁寒伧",看上去不够舒服。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笼统的说,凡是不好的方法和效果都可归为"俗",好的方法和效果则称"雅"。学任何帖,方法不对,习惯不对都可能入俗,关键是要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力求方法对头,效果好。不然,正如常言道:"经是好经,都让歪嘴和尚给念歪了"。
3. 浅谈《兰亭》"白璧微瑕"
《兰亭》是不是完美无缺呢?很难说。因为真迹被唐太宗带入坟墓了,最好的唐摹本"神龙本"也未必百分之百地忠实于原作,所以无从比较,很难断言。作为一个"急就"的"即兴"的文稿--《兰亭》是王羲之兴致所至,在半酣后,边饮边写,不及"摆布",当场挥翰,涂涂抹抹,尽其自然,一气呵成之作,难免有笔法上未到之处,不经意之处,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在学《兰亭》的人来说还是应当"去粗取精"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生吞活剥,应当留心。否则,尽管你再忠实地把《兰亭》中的字搬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别人也会毫不客气地说有"败笔",甚至于说"俗",人们并不照顾这种写法与出处。其实,善学者在于"用",能将《兰亭》的笔法和好字自然地"用"上去,而对有"微瑕"的《兰亭》字,既不敢苟同,则干脆不"用"。这就是一种"去粗取精"。
4.关于赵孟尧(字子昂,号松雪道人)的书法
从元、明、清,直至今天,至少影响了500年,世称"赵体"。他临的《兰亭》不少,至今尚能见到的"赵临本"有多种,《兰亭十三跋》是他学《兰亭》的心得体会。他的笔法精熟,自称"日书万字"。他曾以《兰亭》当作"日课"临习、玩味。用他的临本?quot;神龙本"、"定武本"相比,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看起来流畅、精美,但仔细加以对比,也掺进了个人的好恶与习惯;而以格调相比,似有"俗气",这是怎么回事?原因在于"规范化",有"馆阁气",失掉了原有的随意、古朴之气。"馆阁气"是一种贬义词,由于古代帝王诏令天下在科举中把字整齐划一,字写不规范不能取仕,因此,在书坛上形成了一种规范字的风气,字写得漂亮、规矩、停匀,于是这种"规范"大为"普及",起了一定的副作用,使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没有气魄,乏味。因此"馆阁"与"俗"成了同义词。
赵是大书法家,是临贴的能手,但也有毛病。在他的临本中电画的虚尖、甩尾(撇捺及连笔处)多而且显弱,不如"神龙本"。在他的每一个字中往往电画过于停匀,太"规范化"了,就不免有"馆阁气"。他在重复字的处理上也不如"神龙本",如几个"兴"字和"怀"字,以及"之"字,雷同之处甚多,他的临帖多像自己,而少晋人"古风"。在他的临本中使转处失真也不少。另外,赵也有"习气",由于笔法娴熟,字字过于精巧,好似舞女步步莲花,使人目不暇接,有些"眼花"。当然,要克服字字精巧的"习气"也很难。但不可不知,一切艺术都讲宾主的陪衬与照应,在"平中求奇"是通用的方法。字字精巧有如"宫女如花满春?quot;,不免争风吃醋。这是一种易传染的"习气"。难怪有不少人议论"赵体"有"俗气"。但无论如何,赵的运笔娴熟,凡人难比,他的"日书万字"(指小楷)另人叹止!他学《兰亭》为己所用,有遍临诸家,成为千古名家,这是不可否认的。 赵孟尧如此,我们学《兰亭》就更应意识到谨防"入俗"。要在继承古代书法的优秀传统上下功夫,"为我所用",去创新,这是我们的目的。
5. 临书八忌
(1) 忌看一笔写一笔,顾此失彼。
(2) 忌盲目性--不熟悉字帖就囫囵吞枣地从头到尾通临,徒费气力,收效甚微。
(3) 忌"馆阁化"。要尽量忠于原作,一注意"神?quot;,二注意"形质",不要用"规范化"去改造原帖。
(4) 忌背诵文章式的写"自家书"。这便失去临书的目的,而成了抄书。
(5) 忌不按格局、全貌而随意临书。这样写到哪算哪,只能得其"皮毛",得不到更多的东西。
(6) 忌不问纸、笔、墨性一味"傻临"。要尽量考究原帖的纸、笔、墨,尽量与其保持一直,才有可能得到好的效果。
(7) 忌"粗俗"。切勿以"笔病"当作跌宕多姿。
(8) 忌"惟恐不周"。如一味的"雕龙画凤"则谨毛失貌。这些临书之忌,凡临书都适用,仅供参考。